明清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以及民族文化的象征,留存有大量服饰实物可以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衣领作为服饰的视觉中心,比较为醒目的结构构成,在服装产生之初便随服饰文化一同发展,以自身蕴含的独特文化性而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前学术界针对中国传统衣领、唐宋时期衣领以及明清立领已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有关明清时期衣领形制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在如今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以服饰作为载体更为直观地向人们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厚而雄浑的历史底蕴。

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传统服饰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当中,并被人们所关注与喜爱。

明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代由汉族人而统治的朝代,其服饰是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而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封建王朝,清代服饰不仅体现满族传统文化,还呈现独特的满汉文化相互融合之特征。

一、明清服饰源流与形制

明代服饰以继承传统汉文化服制为主要内容,融汇夏商周、秦汉、唐宋的衣冠之制,进而形成了以上衣下裳、宽衣博袖为主的汉族传统服装形制。

清代服饰历经肃慎、邑娄、勿吉、女真等少数民族后,最终形成满族服饰上下连属、紧身窄袖的服装形制。

明清两代虽然在历史时期中具有时间的接连性,但是由于明代为汉族人建立的朝代,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即要求恢复汉文化传统,在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方面沿袭和借鉴唐宋之制,服饰制度方面则“上承周汉,下取唐宋”。

是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而清朝统治阶级为满族人,所以将满族传统的文化习俗与审美取向融入服饰之中,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以适应游牧狩猎而形成的服装形制。

虽然明清两代的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汉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满汉文化频繁的交流与发展中,呈现了相影响、相融合的趋势。

夏朝始建于公元前2070年,自此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历史上奴隶制的政治体制由此产生。

夏商时期,体现等级规范与权利象征的冠服制度初步确立,周代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标志礼制尊卑的冕服与官服逐渐流行,服饰制度开始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载体,此时的服饰样式为头戴冠冕、头巾,腰间以带束之,服装多为上衣与下裳的搭配,并以右衽为尚。

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逐步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深衣形制在这一时期也崭露头角。

中国传统的服饰礼仪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服制产生深远影响。

清代满族历史可追溯到夏朝、商朝时期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的肃慎部族,据《竹书纪年》记载:“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其中的虞是“唐尧虞舜”中的舜帝,夏即为夏朝。

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肃慎人便定居于白山黑水之间,以游牧狩猎为生。由

于此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于其所处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人们多穿由猪皮裁制而成的以保暖御寒为主要目的的服饰,尚未产生服饰制度与文化。公

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汉朝史称为西汉,于公元前206年建立。

秦汉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流行头戴冠巾,身穿袍服和裤。交领大襟、大袖是袍服的主要形制。女子服饰以深衣、儒裙和单衣为尚。

中国传统服饰中显著的等级制度与礼制文明在秦汉时期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衣领及领周配饰基本形制

衣领是服装中最为醒目的结构部件之一,其内容包括领片、领缘以及领周配饰等。

衣领在历经各代服装形制的演变之后,于明清时期的服饰中形成了交领、直领、圆领、方领以及立领等多种衣领形制。

领缘纹样主要由抽象、植物、动物题材组成。领周配饰基本形制包括传统的云肩、霞帔、明代护领以及清代满族服饰特色的披领和领巾。

在明代全面恢复汉族传统服饰礼仪制度的要求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朝代。

明代服饰博采众家之所长,汇集各代服饰之特色,形成了以传统汉服中交领、直领、圆领为主,方领及立领为辅的明代衣领形制结构框架。

交领其形制为衣襟左右相交掩,在服装外部呈现“又”字形的衣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多以右衽为主,因此“交领、右衽”被视为传统汉服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交领形制的服装裁片可以较大程度的以布料幅宽为基准来进行裁剪,从而节省面料的使用,是在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生产能力相对较低的环境影响下而产生的衣领形制。

早在秦代时期兵马俑的刻画中,即有穿着交领形制服饰的人俑形象。汉代的素纱单衣也采用了交领、右衽的形制,并且在领缘处施以缘边。

唐代时期女侍俑的服饰刻画也以交领的形态呈现,可知在当时身份阶级地位相对较低者所穿的服饰中也有交领形制的应用。

由此可见,交领形制作为汉服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应用群体、阶层较为广泛,且持续时间较为长久的衣领形制。

由于明代时期主张汉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在服装制度上承袭了周汉、唐宋的衣冠制度,所以交领这一经典领型被延续下来,并成为了当时男女老少以及各阶层人士所穿服饰中应用最多的主流领型。

直领形制为衣服左右衣襟未在胸前交叠的形式,衣领、领襟以直线的造型呈现平行垂直的状态。根据其穿着形态可分为在胸前搭配系带的结带式和无系带领口平行的敞开式。

在明代服饰中直领形制多见于褙子之上。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建立之后,服饰中承载的礼制、礼仪愈加明显,简单的以衣蔽体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精神物质文明和渐趋丰富的审美文化需求,古代的穿衣之制逐渐形成了以服明礼这一重要特征。

从此传统的衣冠之制也愈加繁琐,层层叠叠的里衣、外衣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象征,而共同穿用于人体之上。

外层的交领以敞开衣襟的形式产生出了直领对襟的形制,穿衣形式的变化促使衣领形制发生不同的转变,交领和直领以层叠混搭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礼制要求。

圆领,又可以称之为盘领、曲领,领口呈圆形,在领口的开端处设有纽扣,衣襟处则由系带固定。

圆领形制出现于商周时期的奴隶俑当中,后在唐代时期受当时文化包容、开放思想的影响,圆领在各阶层服饰中得以普及。

从出土的唐代着男装的女陶俑可见,穿胡服、女着男装的衣着形式已在社会中流行。

唐宋时期将圆领形制应用于官服之中图,在明代时期的人物画像中,可见明代官员身着圆领、大襟右衽红色袍服的形象。

可见明代的圆领形制是从唐代的圆领袍继承、沿袭而来。圆领根据其衣襟的形态。

可以分为大襟圆领和对襟的圆领。明代补服盛行,袍服圆领大襟的形制,可以保证前襟的平整性以及图案的完整性,便于后期补子的应用。

三、衣领演变所体现的明清服饰文化

服饰产生之初衣领便随之一同形成与发展,从起初为适应生存以实用性目的为主,到后期为满足审美需求而注重装饰性,以及在道德礼仪规制下产生的文化内涵等在衣领中均有体现。

从衣领形制、领襟缘饰、领周配饰的演变可以了解明代汉族文化和清代满族文化以及后期满汉文化融合等因素是如何体现在服饰之上的。

服装在社会文明建立之初主要为御寒和蔽体之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的礼乐文明建立之后,服饰便承载了“礼”的内容,是身份、地位、阶级的一种象征,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观,服饰之制是传统礼制、礼教等观念外化于形的集中体现。

衣领起初主要以“露出头部”的作用在“贯头衣”中出现,随着服饰文明的发展,衣冠制度逐步推广并愈加森严,其中,衣领形制便成为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礼制文明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服饰美学的主要方面之一,即是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融入其中,是儒家学说作用于服饰文化的体现,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一致”,即“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共振。

许多古代服饰美学精品,都是创作者凭借人类的第六感,与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鱼虫等万物进行交流而获得的物化成果。

自然元素中如日月星辰、纹禽猛兽、花鸟鱼虫、龙狮虎豹等,都可以通过服饰美学得以将立体的美再现。

明代多种艺术风格均蕴含“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明制家具即强调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艺术特点,制成服装所需的最基本的面料则是以自然界中提取的丝织物、葛织物为主。

制成中国传统的服装面料如绫、棉、绸、罗、缎、锦等。这些纤维原料均来源于自然界,经过人类社会活动的加工。

形成服装这种最为接近人体、距离人类日常生活最近的物品,直观表现了人类“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与原则。

受“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讲究不受拘束的舒适性和包容性,于是穿衣方式则以布料包裹、缠绕人体为主要特征。

宽衣博袖式的服装整体呈现自然、宽松、流畅的视觉效果和着装感受,在这种穿衣方式的影响下,衣料相交叠所致的交领形制应运而生。

自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服制已讲究“上玄下黄”的服色,其中上衣象征天,即天未明时为玄色;下裳象征地,为黄色。

秦汉时期,将自然界中的五行之色“金、木、水、火、土”运用于服饰色彩之中。明代冕服中“玄衣纁裳”的服色观念借上衣与下裳的关系表达对天与地的崇拜。

而清代时期则把这种情感与观念的表达寄托于领与衣的关系之上。

清康熙时期的黄色金龙妆花纱男朝袍,袍身通体为明黄色,领部的披领为石青色地,其中披领象征黎明前的天空之色。

衣袍象征黄色的大地,两者在色彩上强调传统上玄、下黄的服色观念,在领与衣的关系中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物原则。

从明清服饰中的领缘纹样可见,其题材从花草树木到日月星云再至鸟兽鱼虫,均取材于自然界之中的元素。清乾隆时期的香色暗花勾莲百蝠纹漳缎袷袍,在领襟缘边绣植物纹样梅花、水仙、石竹、灵芝和动物纹样如蝴蝶、蝙蝠及气象五彩云纹等。

以灵巧生动的织绣纹样绘制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曼妙景象,并蕴含“灵仙祝寿”、“和美幸福”的吉祥寓意。

将自然景观通过纹样的形式作用于服饰中,借其形表其意,用纹样的描绘寄托穿用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

借自然元素表达自身热烈的情感,以服饰烘托穿用场合的氛围,说明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天人合一”思想始终蕴含其中。

结语

中国自古受强化礼制的观念影响尤为深刻,其中儒家思想即是以“礼”为重。“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成员关系、强调等级尊卑的有力手段,在古代封建社会被历朝历代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工具而使用。

这种服饰礼仪始于夏商,逐步形成于西周,秦汉时期加以完善。东汉时期改造冕服制度,唐代得以完善并于明代延续,清代将“十二章纹”沿用于皇室服饰纹样之中。

明代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恢复汉族文化传统,在思想道德方面崇尚儒家的“礼乐仁义”,盛行于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在明代所延续,即要求人们要对天地怀有敬畏之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作用于服装之上则体现了严格的礼制原则。